長白山旅游。大連到長白山旅游。“長白雄東北,嵯峨俯塞州”。悠悠歷史長河,孕育了通化燦爛豐富的關東長白山文化。如今的山城兒女,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積極謀求向 “文化強市”跨越,探索一條整合資源、培育品牌、夯實基礎、擴大規模,彰顯長白山地域風韻的文化發展之路!
文化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地域豐厚的文化資源為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重要條件。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像重視經濟體制改革一樣重視文化體制改革,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文化強市邁出了堅實步伐,實現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比翼齊飛格局。”通化市委書記劉保威說。“十一五”期間,通化市文化產業產值平均增長20%以上。隨著“文化產業提速計劃”的實施,爭取到“十二五”期末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全市的支柱產業。
實施龍頭帶動戰略
“五動”產業發展措施,扮靚“中國松花硯之鄉”
通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高句麗文化、薩滿文化的發源地,是吉林省目前惟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也是我國松花石和松花硯的主產區。
“鴨頭春水濃于染,柏葉貞珉翠更寒,相映朱珅山色好,千秋長漾硯池瀾。”是啟功先生對通化松花硯的贊美。通化松花石文化源遠流長,4000多年前就有使用松花石的器物和記載,松花硯則是中國歷史上名貴石硯,尤為清代的皇家御用珍品。隨著清王朝的衰敗,這一中國歷史文化名硯失傳達100多年,直至1979年通化工藝美術廠重新發掘松花石“老坑”,這一“大清國寶”又得以重新面市。
如今,“一方石頭和諧一個家庭,匯聚了一批朋友,造福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個產業,弘揚了一種文化。”就是通化市松花石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通化市委、市政府站在打造長白山地域文化中心和特色文化經濟的高度,大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做大做強以松花石硯為龍頭的文化產業,使其成為繼醫藥、鋼鐵、食品、人參產業之后又一地域特色文化產業。通化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松花硯之鄉”;松花石硯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硯”;松花石和松花硯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松花石硯雕刻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策推動。制定了《通化市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24條,設立通化市文化產業發展扶持資金,扶持新上松花石藝術品產業開發技術改造等一批項目,促使全市松花石產業由分散式、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向集約化、規�;a業化發展方式的轉變。
多元驅動。積極引導民營資本投資松花石產業,如吉林瑞璟松花石有限公司投資8600萬元,建成面積為5500平方米的通化瑞璟松花石交易和博覽中心。以及個人投資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松花石會館、展館、工作室發展到12個,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民營資本參與松花石產業建設的多元投入新格局。
園區帶動。新建總投資6480萬元,面積1.6萬平方米的通化關東文化產品交易市場被確定為“吉林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現有135家企業及業戶入住市場,年可實現經營收入1.5億元。通化市工藝美術廠被確定為“吉林省文化產業師范基地”、“吉林省松花石(硯)設計和雕刻人才培訓基地”。帶動壯大了毓贏松花石有限公司、瑞璟松花石有限公司、通化市青龍松花硯雕刻有限公司、銀河工藝品廠等一批知名企業。
人才助動。利用通化師范學院、通化市職業教育中心的資源,相繼開設了松花石藝術設計雕塑專業、雕刻與設計專業,并與“省級松花石(硯)設計和雕刻人才培訓基地”市工藝美術廠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加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力度。組建文化創意產業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分期分批培育文化創意人才,每年引導幫助100名大學生就業成才。工藝美術師張國江、劉祖林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評為首屆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進一步為松花石產業提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宣傳促動。近年來,通化市對松花石產業加大了宣傳力度,組織文學藝術工作者創作了小說《大清國寶松花石硯》和民間故事集《傳奇松花石》,擴增了產業文化含量,通過舉辦松花石產業推介會、產業發展研討會、展示會等多種途徑,全面展示通化松花石產業形象。特別是去年成功舉辦的“中國·通化松花硯(石)文化節”,進一步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目前,全市從事松花石生產經營的企業已發展到230戶,開發的松花石產品涵蓋旅游紀念品、工藝品、飾品、擺件、保健五大類,達到1200多種。松花石手把件和飾品被省、市定為旅游推介紀念品,多次在國內重要展會上獲獎。去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億多元,生產硯臺2萬多方,銷售收入超億元,產品遠銷到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等國際市場。
“中國松花硯之鄉”的松花石產業正逐步邁上品牌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的軌道,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實施項目拉動戰略
項目謀劃、項目招商、項目實施,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
通化市長田玉林指出:“項目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強化政策支持,積極謀劃一批文化大項目,特別在當前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都要在規劃中充分考慮文化項目建設需要,給文化建設留出一份空間。”
“‘項目帶動’戰略,就是把文化項目與經濟項目相捆綁,突出抓好文化產業項目謀劃、引進、開工和達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通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寶宗解釋說。
加強項目謀劃。近兩年來,挖掘整合長白山、鴨綠江地域文化資源,先后征集項目158個,謀劃5000萬元以上項目30個,其中,園區項目12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4個。目前,已開工建設項目15個,包括投資30億元的通化市滑雪休閑產業園區和投資10億元的通化·東昌包裝印刷產業園區。
狠抓項目實施。對文化產業項目實行“一企一策”、“首辦負責”、“服務承諾”,全力抓好項目落實。目前,投資3億元的百利克朗思包裝印刷項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龍·溪谷滑雪小鎮、英額布康樂谷、白雞峰旅游經濟區等45個重點文化、養生、旅游項目啟動實施;總投資2.7億元、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的集科技館、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城市規劃館為一體的市科技文化中心項目年底投入使用。
擴大項目招商。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與大企業、大集團合作。組織文化企業參加深圳文博會和東北亞博覽會,宣傳推介引進了中國·通化國際滑雪旅游休閑度假區、通化縣大安鎮松花奇石商品街(基地)、長白山滿族民俗文化生態村等項目23個。其中,億元以上投資項目15個,涵蓋文化旅游、出版印刷、松花石(硯)、演藝娛樂、藝術品經營、影視制作諸多領域,規劃總投資近百億元。
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提速”戰略
推動文化與地域和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國硯”、“國藥”、“國參”、“國酒”等文化品牌。
吉林通化,是聞名國內外的“中國醫藥城”、“中國人參之鄉”、“通化葡萄酒城”,地域特色和產業特點鮮明,祖國中醫藥文化、長白山人參文化、葡萄酒文化歷史悠久。
如何實現文化與地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的深度融合,提升區域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吉林通化積極謀求向“文化強市、文化名市”跨越。正在實施的“九大文化工程”和“文化產業發展提速計劃”就是把文化產業作為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和作為優化經濟結構、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來推進。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一批能夠參與全國競爭的文化企業集團,大力發展松花石(硯)產業,建設松花石(硯)產品網上交易平臺,組織域內企業統一使用“中國通化松花硯之鄉”標識,塑造產業整體形象。大力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挖掘民間民俗、民族文化資源,推動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優勢產業,著力構建富有創意和競爭力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推進產業園區建設。著力構建以通化都市區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集聚區,鴨綠江流域和長白山山脈兩條文化產業帶。規劃建設松花石硯設計、雕刻人才培訓基地和松花石硯生產加工園區,打造吉林省松花石(硯)產品交易中心和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生產加工集聚區。
——推動文化與特色產業融合。傳承開發、整合提升中醫藥、松花硯(石)、人參、葡萄酒和大泉源白酒的文化創意元素,努力打造“國藥”、“國硯”、“國參”、“國酒”等制造業品牌和特色產業文化形象,形成文化引領經濟、經濟支持文化、文化經濟互動的發展格局。圍繞醫藥產業延伸產業鏈,發展出版印刷產業,打造吉林省東南部包裝印刷產業基地;圍繞“中國人參之鄉”品牌優勢,建設國家級的人參產業基地;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壯大通化葡萄酒、大泉源白酒產業和做響滿族剪紙、滿族枕頭頂刺秀、長白山山核桃拼貼技藝等民間民俗藝術產業品牌;圍繞打造“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目標,開發利用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輝南龍灣火山口湖群兩大精品以及鴨路江邊境風光、自然景觀和紅色旅游資源,打造東北亞重要旅游目的地。
——彰顯長白山地域風韻的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