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海南儋州市新州鎮藍田村,距碧波蕩漾的新英灣僅300多米。每天,洶涌的潮水退卻后會在海邊的灘涂上留下大量小魚、小蝦、小蟹、小螺等海洋生物。大自然的饋贈,給在海邊生長的鴨子帶來了豐富的食物。這種趕海覓食的鴨子,當地人稱為“跑海鴨”。
好鴨產好蛋,儋州“跑海鴨蛋”美名遠揚:每天新英灣落潮后,鴨子大軍便浩浩蕩蕩涌向灘涂,歡快覓食。漲潮之前,鴨群又返回距海邊約300米遠的基地,在池塘里游弋或在草叢中覓食飛蟲和嫩草。
因為食物天然無污染,運動量又大,在海邊長大的這些鴨子體格健壯,生的蛋品質非常好。跑海鴨蛋蛋清粘稠不易散,蛋黃色彩鮮亮,沒有腥味,口感極好,是制作儋州粽子最好的原料。
有了“身份”的跑海鴨,名氣越來越大,合作社社員也越來越多,養鴨社員數量從成立之初的5戶增加到了22戶,養殖規模達到7萬只,日產蛋5萬枚。盡管產量大,但跑海鴨蛋的銷路非常好,特別是
端午節前夕,儋州進入粽子大規模生產期,跑海鴨蛋幾乎“一蛋難求”。
精心樹品牌,扶持企業帶動農戶標準化養殖。
“跑海鴨蛋”的市場走俏,帶動了一大批跑海鴨的養殖。在儋州沿海的海頭、排浦、白馬井、新州、木棠、光村、峨蔓等鎮,跑海鴨養殖以散戶為主,養殖總數量約15萬只左右,主要集中在新英灣地區。
據了解,此前儋州的跑海鴨以農戶散養為主,沒有形成規模,管理和技術都比較落后,不利于品牌化、規模化。今年,儋州市政府將大力發展跑海鴨養殖,樹立“跑海鴨蛋”品牌,著力扶持1-2家比較有實力的企業,按照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帶動農戶發展跑海鴨養殖,在3年內使養殖規模達到20萬只。
據介紹,為了保證蛋和肉的品質,跑海鴨只能在河流入海口附近養殖,會對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在發展跑海鴨養殖過程中,儋州將嚴格按照環保法、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規定進行生產,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控制養殖規模,將儋州跑海鴨蛋品牌做精、做強。海南旅游,大連到海南旅游。
相關鏈接:海南旅游
——趕海覓食產好蛋——海南儋州“跑海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