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趕海”這么火,
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什么是“趕海”
大連海島旅游網
這幾天,在朋友圈里有一段很火的視頻,是取自長?h
小長山島海邊一個趕海的場景。
由于政府對沿海灘涂進行了有計劃的放開,讓海島人終于能夠享受趕海帶來的樂趣。視頻中看到,在退潮裸露出的海灘上,清一色的裹著圍巾,穿著水靴,拿著工具的漁家女,在海灘上緊張的忙碌著。
長?h由于遠離陸地,沒有工業,這里的海域環境質量是全國最優質的,因此這里盛產的海鮮也是沒有任何污染。所以,無論是深水淺灘,大小海鮮,都可以說是領“鮮”一步。
自從有了“趕海”這項活動以來,一直沒有一個非常詳細的定義解釋,大連海島旅游網結合多年的親身體驗以及多方面的了解,今天就來聊聊的這個“趕海”的話題。

大多數人對于趕海都有個大概的了解,就是指: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律,趕在潮水退去后,在海邊的淺水、灘涂和礁石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的過程,稱為趕海。
“趕海”,在過去是一種生活勞作的方式,就如同打漁、耕地一樣。但趕海這項勞作技能,在規模以及勞動量上,不同于傳統漁耕!趕海沒有季度的約束,它屬于一種全年性的,不需要組織,并且多為個人,以及女性為主,相對輕松的勞作方式。
但是,趕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首先要鄰近海邊,并且有一定的海域資源。第二要根據海域的潮汐時間,以及潮水的大小;因為,只有在退潮(落潮)時才可以進行的一項活動。
那為什么叫“趕海”,而不叫其他稱呼?“趕海”,實際是一種海邊人生活中的簡化用語,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比如我們經常能聽到的,如“趕晌兒”、“趕晚兒”、“趕早兒”、“趕明兒”,“趕集”等。
它與我們經常用的“趕飛機”、“趕火車”有著幾乎一樣的用詞環境。
“趕”,是通過在特定的時間,對一種行為事件的實施,做的一種簡化和定義。
“趕海”就是指,趕在大海退潮的時間,在裸露出海面的海灘、礁石或者是淺灘上,對海鮮、海物用各種方法進行的捕撈的一種行為!
常見的“趕海”根據捕獲的對象不同,可以細分為“挖蜆子”、“撿波羅”、“捉螃蟹”、“摸海參”、“刨蠣頭”、“扒海菜”等等。
談到這里,大家應該對趕海有個非常清晰的理解了!也借此機會告訴大家,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以及十一國慶節都是趕海的好時機,長?h的部分海島已經開放了一些優質灘涂,希望游客朋友們能去體驗一下。
同時,
作者本人也提個建議,政府開放海域讓游客和居民能夠趕海是好事,也順應了民意,但站在生態科學的角度上考慮,要捕養結合,切不可竭澤而漁,適當即可!
轉發一下長海縣小長山島鎮政府的通知
小長山島鎮還海于民具體舉措關于潮間帶開放問題:
經小長山島鎮政府與各涉海業戶協調,以下潮間帶為封閉區:回龍村大嶺張立學富家灘潮間帶,大嶺前海黑嘴潮間帶,復興卞龍羊駝尖潮間帶,復興王云利潮間帶,丁田金沙珠坨,波螺坨潮間帶,丁田有從西北沿看山壩至小水口潮間帶不允許趕海,其它所有潮間帶從9月4日起全部實行開放,望周知